当前位置: 首页 >廉政文化>详细内容

世纪行 中国心——记解放军总医院百岁军医、胸心外科专家苏鸿熙

作者:佚名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6-12-21 15:30 浏览次数: 【字体:

苏鸿熙(中)坐在轮椅上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新华社发

  如今,1915年出生的苏鸿熙(上图,资料照片)已走过世纪人生;他的爱党、报国、大医精诚的中国心依旧炽热跳动……

  作为我国心脏外科学重要开拓者,苏鸿熙对我国心脏外科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他成功地实施了我国第一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开创了我国心外科领域的新纪元。手术时间与联邦德国同年,使新中国心外科迈入世界医学先进行列。

  “呜……”1949年12月的一天,一声清脆响亮的汽笛声打破浩瀚太平洋的沉寂,一艘由香港出发的客轮驶向美国芝加哥。来自中国大陆的青年医生苏鸿熙缓缓地从客舱走向船舷,对山河故国的思念之情化作诗情从胸中喷涌而出:“客轮载我赤子情,祖国恩情心中驻。借此小诗明鸿志,学成归来酬故土。”

  1957年2月,苏鸿熙和妻子辗转6国,终于回到这片他深爱的故土,将满腔热情献给祖国母亲……

  党龄三年的“老党员”

  “这一天来得虽然有些晚,但了却了我一生心愿,此生无憾”

  2013年7月1日,99岁高龄的苏鸿熙坐在轮椅上,坚定地举起右拳,面向党旗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苏鸿熙的入党介绍人、85岁的王思让教授对3年前这场在解放军总医院金沟河干休所举行的入党仪式记忆犹新:“尽管为了避免情绪激动,家人让苏老在会前服用了安定片,但年近百岁的苏鸿熙仍老泪纵横。他抓着我们的手说,‘这一天来得虽然有些晚,但了却了我一生的心愿,此生无憾!’”在场的老专家们一同颤巍巍地举起自己的右拳,重温入党誓词……

  “轮椅上的誓言”诠释了苏鸿熙对党历久弥坚的忠贞信仰。他曾多次提出入党申请,但因为妻子是美国人,多年未能如愿。尽管苏鸿熙的党龄只有3年多,但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却已然坚持了一生。

  苏鸿熙1915年出生在战乱的旧中国;上世纪40年代末,苏鸿熙赴美留学……新中国成立的消息让他深切地感到:因为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才翻过了任人宰割的一页,自己要抓紧一切机会学习西方医学前沿领域的知识和经验,回去建设新中国。

  苏鸿熙对祖国深沉的爱打动了美丽的美国姑娘杰妮,她毅然决定跟随丈夫去中国,并给自己取了中文名字“苏锦”。如今87岁高龄的苏锦回忆道:“我要帮助他实现提高中国医学水平的理想,他去哪儿我就去哪儿。”

  苏鸿熙夫妇悄悄做着回国的准备,用节省下来的全部费用购买了两台人工心肺机,这引起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怀疑。提起与美方斗智斗勇的过程,苏老脸上露出了可爱的得意神情:“为了安全起见,我把人工心肺机放在医院的地下室。有一次我在家里整理带回国的资料时,深夜的灯光引起美方注意。他们进来询查,问灯光一闪一闪在做什么,我就回答在做预备教学用的幻灯片。”

  海外游子的归国路在1957年初启程:在美国完成进修的苏鸿熙带着妻子辗转6国,耗时52天,行程近10万里。苏鸿熙的学生、心外科原主任朱朗标曾听老师讲过历尽艰险的归国之途:“为了躲过美国移民局的刁难,苏锦老师以赴欧旅游为名取得离美护照,几经波折到苏联,再从苏联返回新中国。”当记者问苏鸿熙夫妇是否记得是哪一天抵达共和国首都北京时,二人不假思索地说:“1957年2月23日。”

  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重拳反腐,苏鸿熙深受鼓舞。王思让教授告诉记者,苏老曾多次对他说,“看到那些大老虎都被打掉了,我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是充满信心。”那段时间,苏鸿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了新的理解。他找到干休所领导,汇报自己的思想,迫切要求入党。“苏老99岁入党,更加说明他坚定地一生一心向党。”外科临床部政委蔡郁说。

  “姚助理,这是我12月份的党费。”采访期间,苏鸿熙让家人把准备好的信封交给了干休所助理员姚军,信封里装着的,是一颗跳动的中国心。

  赤子情深的报国路

  “当时中国体外循环技术的水平仅比美国相差5年,超过了苏联、日本等国”

  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在心血管外科有一项叫做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简称体外循环手术)。做心脏直视手术时,患者心脏需停止跳动,而心脏停跳,血液不能周身循环,患者就会死亡。此时必须借助人工心肺机,让体外血泵支持血液循环和体外氧合,以使心脏停跳却仍能保持生命存活,术后再将体外循环的血液返回心脏和冠状动脉,让心脏重新跳动。“这种手术,难度大,耗时长,手术医生的技能必须娴熟。”苏鸿熙的研究生、心外科原主任医师余翼飞教授说。

  体外循环手术在1953年由美国率先应用于临床。苏鸿熙在美国留学期间先后到3家开展该项手术的医院进行观摩,并写下几大本心得笔记,逐渐掌握了这项当时世界上心外科最前沿的尖端技术。

  1957年回国后,苏鸿熙利用带回的两台人工心肺机建起实验室,当年5月就在国内首次应用人工心肺机进行体外循环动物实验。次年6月,在国内首次成功应用人工心肺机进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修补室间隔缺损。1963年,苏鸿熙在国内首次成功应用人造血管进行主动脉——颈动脉搭桥术。

  苏鸿熙所做的努力为我国心脏外科的发展掀开新的一页,也为无数先心病、大血管病患者带来福音。2003年,苏鸿熙与曾由他主刀的我国首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患者在45年后相聚。当年6岁的儿童如今已年逾半百,身体健康,家庭美满,他由衷感谢苏老的大医精诚。

  对于已有的成绩,苏鸿熙非常低调,记者只能从他的同事和学生口中了解。朱朗标介绍说,“尽管当时中国的西医总体水平落后,但在苏鸿熙等医学专家的开创下,中国体外循环技术的水平仅比美国相差5年,超过了当时的苏联、日本等国。”

  如今,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已然“飞”入寻常“医院家”,全国已有600多家医院可以开展同样的手术,年手术量达数万例。手术的应用范围不再局限于心外科,已延伸到气管手术、肿瘤手术……成为救死扶伤的重要手段之一,每年救治人数以几十万计。

  为患者想的仁医心

  “为了争取时间,我就接着往外跑,哪里顾得上找鞋啊”

  作为胸心外科的著名专家,苏鸿熙关爱病人的故事,至今仍在解放军总医院流传……

  一个周末深夜,正准备休息的苏鸿熙接到病房值班室的电话,科里刚刚收入一位患者,病情突然恶化,请他马上到病房实施抢救。苏鸿熙撂下电话,顾不上穿袜子,套上鞋就往外冲,刚出门一只鞋子给甩丢了。“为了争取时间,我就接着往外跑,哪里顾得上找鞋啊。”苏鸿熙回忆道。赶到病房的苏老顾不上缓口气,立刻诊断病情,随即安排手术。更换手术衣时,大家才发现他是光着一只脚跑来的。由于抢救及时,手术非常顺利。术后,同事们诙谐地对苏鸿熙说:“您今天可当了回‘赤脚医生’了。”朱朗标回忆说:“苏老更诙谐,‘不对,是半个赤脚医生,有只脚还穿着鞋嘛。’”工作了大半夜的所有医护人员都笑了。

  苏鸿熙趴着数接尿瓶刻度的故事也被后辈们立为榜样。根据排尿量的多少可以判断体内循环等功能是否趋向好转,总医院麻醉科原主任宋运琴告诉记者,“当时,患者的接尿瓶是顺着管道置于床下的。为了准确了解瓶中的尿量,年近六旬、身高1.8米的苏老毫不犹豫地趴在地上,让目光平视液面的凹线,然后数瓶子上的刻度。他对大家说:‘这样计量液体才是最准确的。’”这一幕,这句话,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之动容。

  面对个别医生收受病人“红包”的不良现象,苏鸿熙深恶痛绝。他对医护人员的要求是:“绝对不能收受病人红包,要千方百计为病人着想。”此举,赢得患者和同行的赞誉。

  为鼓励年轻人学好英语,了解国际心外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苏鸿熙在总医院创办了“马路英语班”。每天早上6点,苏老带着青年医生们边散步边学英语,风雨无阻。从半个多世纪前苏鸿熙远渡重洋“学成归来酬故土”,到如今鼓励青年才俊“走出去”交流学习师者谆谆,“我的中国心”旋律没有尾声……(记者 卢晓琳)

分享到:
打印文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