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捐“保伯” 退而不休——记湛江市离休干部陈光保(上)
陈光保(右)让人推他到地头查看甘蔗长势。
从南海明珠广东湛江市往雷州半岛走,一路蔗田葱茏,蕉果飘香。过了北和镇拐个弯,不多时,便到了远近闻名的“保伯农场”……
保伯农场占地2800多亩,之所以有名,不是因为大,而是因为它的主人陈光保。十里八乡的街坊相亲都知道,这位85岁的老党员、老革命,曾历任海康县(今雷州市)县长、县委书记,为党为民奔波劳碌了大半辈子;从湛江市政协主席任上离休后,仍不肯留在城市享清福,跑到离湛江市区100多公里的雷州北和镇仙过岭垦田开荒,并将农场收入连同自己的工资以及儿女的“孝敬”拿出来奖教助学、扶贫济困,十几年如一日,甚至在下肢瘫痪后依然初衷不改,累计捐款1415万元,人称“轮椅上的裸捐书记”。
这位耄耋老人仍在延续着“人民公仆”的事业。这不,日近黄昏,“保伯”又让人推他到地头,查看甘蔗的长势。“希望今年是个丰收年,我的目标是再捐200万。”
随着他往田间远去,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更加高大;而那轮红日,像极了他那颗为党为民无私奉献的赤诚之心。
治南渡河推包产到户
——顶住压力,支持包产到户,治理南渡河,造就22万亩良田
陈光保16岁参加革命,早在海康公社社长、县长、县委书记任上,就是公认的好干部。有农民自撰的雷歌(盛行于雷州半岛地区的汉族民歌)为证:“谭葛原先是丑样,破旧茅房穷村庄,改革开放政策好,保伯着力来帮忙,人民致富全凭党,政策英明城和乡……”,说的是陈光保顶住压力,支持雷州农村率先搞包产到户的往事。
“广东包产到户第一村”北和镇谭葛村老支书吴堂胜回忆说:1977年—1978年,谭葛大队大胆尝试包产到户,一下让这个“乞丐村”“逃荒村”拔了穷根。当他怀着忐忑的心情将这件事汇报给时任县长陈光保时,得到的不是质疑,不是制止,而是旗帜鲜明的支持。
1979年11月,陈光保在全县公社书记会议上力推包产到户。人们不知道的是,转年陈光保就被点名参加全省农业工作会议,有人直接拍桌子指责他“搞倒退”,可想他承受了多大的压力。
当被问及当年怎么敢顶那样的“雷”时,“保伯”的回答直截了当:“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让农民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有钱花才是硬道理,为什么不敢干?”
南渡河是雷州人民的母亲河,但也是一条灾难频发的河,治理南渡河,化害为利是雷州人民的千年梦想。每当看到南渡河两岸一眼望不到边的黄叶,听到“田里光秃秃,人人住茅屋,三餐食薯粥”的雷歌时,陈光保就感到阵阵心痛。面对群众期盼的眼神,他斩钉截铁地承诺:“相信我,有共产党领导,一定能根治好南渡河,让大伙过上好日子。”
在当时的广东省委、湛江地委的支持帮助下,海康县自筹启动资金、人人义务出工修建南渡河大堤。1970年破土动工,陈光保身先士卒,日夜住在工地、吃在工地,声音沙哑了,两眼熬红了,两脚浮肿了,都不离工地。经过10年苦战,南渡河全线筑起一道宽10米、长20公里的拦海大堤,被驯服的南渡河安静地灌溉着两岸22万亩的东西洋良田,使之成为“金色粮仓”。
垦田开荒带村民致富
——开垦一万多亩荒地;出资修通20公里路,自费打井100多口,协调修建5个饮水塔
为官不为福禄寿,为国为民来担忧。1994年,63岁的陈光保离休了。忙活了大半辈子,家人都盼着他享享清福。
保伯哪是个能闲下来的人?为贫困村办几件实事,一直是他的夙愿。有一回,他经过北和镇仙过岭时发现,几千亩荒山闲置着,于是做了个让人意外的决定:和50多名老干部共同出资,租荒山开农场。他被推选为场长,和老伴张少乔将家搬到了距离雷州市区60公里、距离湛江市150公里的荒郊野外。
保伯说,“人虽然退了,但党性没有退,为人民服务的党员责任没有退”。职务有年龄界限,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没有年龄界限。
“保伯”毕竟不是农民。刚开始好几年,他认为不错的经济作物却相继遭遇了寒潮、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种植的芒果被冻死、香蕉林被台风拦腰折断,投入农场的资金一再亏损。有人劝他将农场转租出去,省心省力,旱涝保收。陈光保坚决不同意:来这里开荒种地建设农场,目的不是为自己挣钱,是为当地农民致富拓新路、作示范,如今目标还没实现就要逃跑,哪像一个共产党人。
陈光保重新调整生产布局,改种甘蔗、辣椒等抗自然灾害能力比较强的经济作物,终于扭亏为盈。在他的带动下,周边群众也到荒郊野外开垦种地。短短几年,就开垦了一万多亩荒地。北和镇委书记颜树政介绍说,“保伯”还在周边的六个村,出资修通了20公里路;自费打深井100多口,协调相关部门修建了5个饮水水塔,解决了村民的抗旱和饮水问题。
就在陈光保为农场经营不断改善而高兴的时候,自己却陷入了人生低谷:2006年因腰椎增生手术失败,致下肢瘫痪,人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2007年,陪伴陈光保近半个世纪的老伴张少乔去世……接连的打击下,陈光保没有轻言放弃!
如今的保伯农场,甘蔗、香蕉等经济作物茁壮成长;脚下的田埂边,一条条笔直整齐的灌溉水渠为作物输送着养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可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一片乱石林立、杂草丛生的荒山野岭呢?
奖教助学兴学育人才
——土坷垃里刨出的每一分钱,都捐给了贫困学子,累计捐出1162万元用于奖教助学,惠及6000多名学生
“保伯”关心作物的长势和农场的收成,并非在意自己或家人的收入。那些土坷垃里刨出的每一分钱,都化作春雨,洒向那些亟须帮助的贫困学子。
从2000年起,陈光保坚持资助大学生。开办农场后,他每月的工资、农场的盈余,大多数都用来奖学助教。
在华南师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读研二的黄仁龙,是陈光保捐资助学的受益者之一。2010年,黄仁龙家三兄弟同时考上大学,家里穷,砸锅卖铁也只供得起一个大学生,哭得双眼红肿的父亲决定让三兄弟“抓阄”上大学。绝望之时,“保伯”送来了希望:资助1万元现金,发动社会募捐,圆了三兄弟的大学梦。
黄家兄弟不知道的是,当年,“保伯”农场收入仅余85万元,为了凑齐105万元奖学金,他打电话向在暨南大学工作的小女儿陈席“化缘”,女儿连夜带20万元赶回农场。
那一年,陈光保为409位高考上一本线的学生发放奖助金。不知谁脱口而出,喊了声“保伯”,随后,“保伯!保伯!保伯!”的声浪经久不息,成了雷州人对陈光保的亲切尊称。
奖教助学,与陈光保在职期间提倡的“治穷先治愚,兴学育人才”一脉相承。据统计,十多年来陈光保累计捐出1162万元用于奖教助学,惠及6000多名学生;此外还捐款253万元建设道路,资助老人、残疾人、贫困户等。2010年,他将农场改为“重教助学基金会农场”,并表示彻底“裸捐”,不留给子女一分钱。陈光保关心教育、情系学子的善举在当地产生了示范效应,带动了一批企业家捐助大学生,雷州大地掀起了重教助学潮。
“我们共产党的领导干部不是官,是‘人民公仆’。这几个字看上去简单,可内涵非常深刻。”雷州市委书记江毅坦言,要做好一个真正的人民公仆并不容易,能像“保伯”这样纯粹、彻底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难上加难:“保伯的精神,应该成为我们党员领导干部的指路明灯。”(记者 贺林平摄影报道)
编辑:田宝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