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挨骂的安全卫士——记河北省青龙县朱杖子乡安监站站长张振峰
张振峰(左)在生产车间巡查(新华社记者 郭雅茹摄)
安全生产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自2002年从事安监工作以来,河北青龙县朱杖子乡安监站站长张振峰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勤恳工作,“只要干一天,就得尽心尽力,人命关天的活儿,绝不能在我手里出事。”在他的努力下,全乡已连续10年未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责任在肩,“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乡镇安监站既是基层末梢,又是监管前哨。朱杖子乡共有企业18家,其中不乏非煤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监管任务很重。
监管重任在肩,责任心最为要紧。为了扎牢末梢、盯住前线,张振峰给自己立下一条规矩:凡是上级下达的文件一定要亲自送到企业负责人手上,确保把党和政府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及时准确地传递到乡村、传达到企业。
文件可以打电话叫企业来人取,也可以让人捎,还能邮寄,为啥非得自己送呢?在张振峰看来,送达文件意味着责任的传导,“企业只有接受了责任,才能谈到落实。”
无论是送达文件,还是执法检查,都免不了天天往企业跑、往矿井跑。每个月,张振峰都有20多天外出工作。14年间,张振峰凡是外出,交通工具几乎都是自行车。要知道,朱杖子乡地处山区,平路不多,最远的村距乡政府有十五六公里。14年下来,张振峰骑了4万多公里,骑坏了3辆自行车。有时急需赶到矿上,骑车来不及,张振峰就自掏腰包租车前往。相对他的收入,每次三五十元的租车费用并不算少。可他却不计较这些,“看到我负责的企业安全无事故,我就感到幸福了。人幸福了,其他的就不算什么了。”
这两年,矿业不景气,不少企业停产了。“我一点也不敢大意,就算是停产企业,每周也得去两三次。安全生产,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张振峰说。
由于乡里有5座尾矿库,每年汛期就成了张振峰最紧张的时候。一下大雨,别人往家里跑,他却往乡里跑、往尾矿库跑,乡上5座尾矿库每天至少巡查一遍。张振峰一忙起来,有时干脆就住在尾矿库坝顶的简易窝棚里,他曾连续两个星期不回家,连换洗衣服都是让人捎的。在他心里,“雨越大,越担心,离开了会不放心。”
韧劲十足,“宁听骂声,不听哭声”
安监工作,既是苦活、累活,也是个“得罪人”的活儿。
“我是为了他们好,怎么还说我磨叽呢?”刚从事安监工作时,不少企业说他“爱管闲事”,让张振峰颇为不解。可他不认这个理,“督促企业整改隐患,一遍不管用咱就说两遍。只要能避免事故,别人对我的看法不重要。宁听骂声、不听哭声!”
2002年,有一次,张振峰到一家企业检查,企业负责人拒不接受。为此,张振峰跑了一趟又一趟,找出了企业违反规程的事实,要求及时整改并接受处罚。打那之后,这家企业的负责人也开始重视安全生产了。
2011年汛期,张振峰在闽益矿业矿区冒雨巡查时,发现河沟附近有一根高压电线杆陷入了上涨的河水中,一旦被冲刷倒塌,极易发生危险。张振峰随之找到企业老板要求加固,老板却没当回事。于是,他重返现场盯着电线杆,等到一有倾斜迹象,就跑去把老板硬拽到现场,最终说服了他派人加固,避免了事故发生。正如张振峰自己所说,干事就要有股韧劲,不怕麻烦,不怕嘴碎,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他不单是‘挑毛病’,还会帮企业制定职业危害预防制度、完善档案等。”打了10多年交道,朱杖子乡发达矿业矿长黄育华对张振峰十分理解,“大家都知道他是为我们好。”
勤学苦干,从“门外汉”到“百事通”
干安监,张振峰算是“半路出家”。从乡镇司法助理转岗以来,他坚持从实践中学技能,从书本中学专业。
起初几年,每次到企业检查,张振峰都要抓住机会,不停地向企业技术人员请教学习。2008年偶然发现的一本《选矿工人培训教材三百问》,让他如获至宝,抓紧复印下来,随时拿出来学习,下矿检查时总是带着。没过多久,书就被翻烂了,而张振峰则系统掌握了从采矿、选矿到尾矿库排矿的全流程知识。渐渐地,再到企业检查时,张振峰总能用自己的“火眼金睛”找出安全隐患。
勤学勤问,肯下功夫钻研,让张振峰的工作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这些年来,乡政府各项有关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都由他执笔起草;每年的尾矿库溃坝,加油站漏油和非煤矿山等应急演练,都由他负责组织实施。2002年,在没有上级部门规定的时候,张振峰就主动加压,建立起《安全生产检查记录台账》《事故隐患台账》等8种台账,如今他又根据实际建立了9种台账。
从“门外汉”成了“百事通”后,张振峰又开始谋划安全培训,让乡里更多人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
“基层安监人的工作再普通不过,但当乡里乡亲在我们的监护下远离痛苦、平安快乐,我们的工作便不再普通。”张振峰觉得,能够为热爱的安监事业、为老百姓和企业做点事儿,打心眼里感到欣慰。(记者 刘志强)
编辑:田宝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