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局长”张云泉:“从我们身上看到共产党好”
张云泉(左二)与群众交谈
张云泉已经退休多年,但依然是国家信访局特聘信访工作研究员。“信访局长”,是人们对他的称呼,是他此生的符号和荣誉。
张云泉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一员,1983年转业到江苏省泰州市信访局工作,在信访这个“机关第一难”的岗位上,张云泉整整工作了26年。他用心倾听群众的呼声,用情温暖一颗颗委屈的心灵,用正直和勇气维护百姓利益,真正做到了为民解难、为党分忧,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人不伤心不落泪,人无难事不上访——这是张云泉工作多年的深刻体会。正因如此,上访百姓成了他生活和工作中的牵挂。张云泉有一个活页记事本,每个需要帮助的人和事他都记在上面,帮助了一个,就扯掉那一页。26年里,已经记不清帮了多少人,也不知道扯掉了多少页。
平均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每年批阅落实人民来信2000多封,接待群众2000多人次……从张云泉同事提供的数字,大概可以知道他的工作量。
信访局工作,平时碰到的尽是烦事、难事和窝囊事,听到的多是骂声、哭声和埋怨声。张云泉为什么能在信访工作岗位做到20多年如一日、热情如初?问及这个话题,张云泉就会回忆起当年在海军服役时的一段经历——
那是一个“七一”的晚上,舰艇抛锚在大海中,远处的城市灯光点点,就像天上的繁星。指导员对全舰官兵说:“你们看看,大后方的人民之所以能在这样一个夜晚享受和平与安宁,就是因为有我们海防战士在前面站岗。万家灯火,万家温馨就是我们海防战士的幸福与境界!”
张云泉动情地表示,这句话影响了他的一生。在信访局长这个岗位上,他感觉也像守卫在海防前线一样,虽然自己承受着很多,但换来的是更多人的幸福、社会的安宁。
为了帮助上访群众解决问题,张云泉常常要跑好多冤枉路,受好多冤枉气,甚至身上留下了累累伤痕——因为有些上访对象的不理解,情绪激烈,张云泉的腿上留下了10多处踢伤的痕迹,胸前留下了多处抓伤的疤痕,一根手指被咬得露出骨头而不能灵活弯曲,左眼被打成重伤留下残疾……
面对委屈,张云泉没有沮丧和退却;在一次次激烈的突发事件面前,张云泉总是挺身而出。一次,某改制企业老板与职工群众发生冲突,双方对峙多时,老板失去耐心,欲强行开推土机进厂,紧急关头,张云泉一个箭步跨到推土机前,大声喊道:“谁要过去,就先从我身上开过去……”
张云泉常说,为了化解社会矛盾,党员干部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必须迎难而上,要到现场处理一般人不愿处理的难事、烦事和窝囊事,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受常人不能受的冤枉气;只有放得下架子,扑得下身子,受得了委屈,才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感情,才能换来社会基层稳定。
为民解难、为党分忧,不仅体现于张云泉亲力亲为、无私奉献,也表现于他对党的作风建设的严肃思考和呼吁。他说,社会上许多不安定因素的产生并发展成群体性事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少数干部忘记了党的宗旨,少数干部不是为人民谋利益,而是在与民争利。“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真正做到在党忧党为党,从思想深处认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多年来默默无悔的付出,张云泉和他的同事在信访岗位上赢得了民众信任。张云泉表示,这是他享受到的最幸福的回报。
“信访工作,说到底就是党的群众工作,就是要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连心桥’,我就要当好‘连心桥’上的一块砖。我最大的满足,就是让人民群众从我们身上看到共产党好!”张云泉说。